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对河北省来说,是发展的必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河北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推进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对河北省来说,是发展的必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河北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推进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减一增之间,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突破,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开始显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日益清晰。
□痛定思痛做减法
■穿新鞋不走老路
2010年,昌黎县县委书记刘建军进行了这样的权衡。
昌黎是秦皇岛市唯一没有被大规模开发的沿海县,其黄金海岸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5公里的海岸线仅开发了3公里,是昌黎乃至秦皇岛的一张名片。“保护好昌黎的环境是首要责任。”刘建军说。
然而,一个计划投资4000万美元、做木地板的外资项目,在离黄金海岸不到1公里的工业区圈地了,尽管这不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但因大量木材频繁进出,大货车昼夜轰鸣,显然会破坏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
“绝不能给未来留下遗憾!”刘建军态度坚决。
经过与项目投资方再三协调,对方同意搬迁,但提出条件:在另外一个工业区补偿一块地,并赔偿上千万元。
对于这笔损失,刘建军认为值,因为项目一旦建成,若干年后再搬迁,损失会更大。
“2010年,河北省拒批了160多个影响减排目标实现的‘两高’项目,停止受理了230多家燃煤电厂、钢铁、焦炭、煤化工、食品加工酿造、制药、造纸等高排放行业生产设施试生产申请。”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介绍说,通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规划环评,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河北省进一步强化了重点区域、行业规划源头污染防治措施,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
□结构调整做加法
■另辟发展新路径
做“减法”只是手段,做“加法”才是目的。经历了“减”与“加”的辩证碰撞之后,河北省产业“由重转优、由粗转精、由低转高”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收获的是更广的发展空间,更高的集聚水平,更足的发展后劲,为河北经济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钢铁看河北。钢铁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破”与“立”,钢铁产业也成为了结构优化的样板。
2008年11月,投资196亿元的河北钢铁集团邯钢新区一期工程竣工,新区投产伊始就头顶十几项“之最”:轧机主体装备采用了欧美最新的主流技术,转炉干法一次除尘系统的除尘能力居国内同类设备之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邯钢新区40多个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利润占到了整个邯钢的半壁江山。
“瞄准高端、实施钢坯深加工,不仅没有给节能减排造成新负担,价值、利润还成倍增长。”邯钢董事长李贵阳深有感触地说。
产业行业如此,县域经济亦如此。去年8月21日,河北省首家节能环保玻璃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2亿元的河北裕佳LOW-E镀膜玻璃生产线在邯郸县正式投产。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离线可钢化生产技术,每年可生产节能环保玻璃200万平方米。
邯郸县县长梁振江介绍,邯郸县紧紧围绕钢铁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建设了宏凌无缝钢管、曲格螺旋焊管等32个总投资36.8亿元的项目,促进钢后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先后实施了光电光伏LED一体化等15个总投资19.8亿元的能耗低、无污染的高科技项目,并加快建设18个总投资96亿元的商贸物流项目,有效促进全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做“加法”,逼出了发展新路径。近年来,河北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钢独大”在后起之秀的蓬勃发展中逐渐缩小着“势力范围”。2010年前三季度,钢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由36.7%下降至36.1%,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比由15.4%提高到16.4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由8.46%上升为9.54%,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
□横下心转做乘法
■形成经济新格局
如果说节能减排牵住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那么产业集聚则构建起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桥头堡”。通过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发展工业聚集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在曹妃甸工业区党工委副书记韩建民看来,园区的产业聚集优势可以构建上下游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韩建民自豪地说:“由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到企业间的中循环,再到社会系统的大循环,曹妃甸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
随着节能减排向纵深推进,河北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分散布点的老企业纷纷向工业聚集区聚集。渤海新区化工园区目前聚集着沧州大化、华润集团、正元化工、金牛化工等众多化工及相关企业,省委书记张云川在园区考察时强调,加快园区聚集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园区优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努力实现废渣、废气、废料的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与全省其他工业聚集区一样,渤海新区正逐渐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先进产业的集中区。渤海新区负责人由衷地说:“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更为深远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