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铁矿石谈判的形势比较复杂,完全放弃长期协议价的谈判方式,中方是无法接受的。”中钢协副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的宣示,为新一轮或许极有可能是传统定价机制下的最后一轮铁矿石谈判画上了句号。
尽管中钢协和以五矿商会为代表的贸易企业一度协同行动,但遏制铁矿石价格疯长的种种努力并未奏效。进入本周,铁矿石市场反而释放出愈加危险的信号。
4月21日,本周三,市场铁矿石现货价已飙升至约190美元/吨,较2008年的长期协议价上涨了近200%。
出人意料的是,同一天,澳大利亚第三大矿商FMG在今年一季报中宣布其价格政策将与行业一致,采用“与市场挂钩的体系”。
作为中国第四大海外铁矿石供应商的FMG原本表态“为客户的长期利益着想”、“我们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今竟“倒戈相向”,致使中国的主要长协矿供应方已悉数表态支持灵活定价,原有的铁矿石年度价格体系变得更加脆弱。
4月22日,在香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鞍钢董事长张晓刚表达了中国钢企普遍的担忧。同日,在工信部举行的2010年一季度工业通信业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该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铁矿石价格如果出现大幅度上涨,无疑会给钢铁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大的压力。”
事实上,在铁矿石价格连年高企的背景之下,中国钢铁行业的“高原反应”已相当严重。
有数据表明,从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纳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68家大中型钢厂曾出现连续8个月的整体亏损;2009年全年,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销售利润率为2.43%,仅略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可想而知。
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观点是,在铁矿石资源供给垄断的阴影下,一旦铁矿石确立现货价格,钢铁企业会提出更高的金融要求,即利用铁矿石衍生品市场进行相应的风险对冲。
某信息中心认为,基于现货价的短期合同定价,将使铁矿石定价进一步“指数期货化”,“热钱”可能涌入铁矿石与钢材市场,将导致钢铁企业在铁矿石定价上更加失去话语权,逐步沦为单纯的“生产车间”。
显然,铁矿石现货定价机制逐渐显露出的金融化趋势,源于铁矿石巨头对垄断利润最大限度的追逐。
铁矿石“谈判桌”轰然坍塌之后,我国钢铁企业如何应对理应提上议事日程。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以质量换效益,增强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力,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果断出手,加大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的力度,打破铁矿石垄断,维护中国钢铁企业的利益。
稀释这一场“铁矿石危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或许需要启动国家层面的紧急应对和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