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石家庄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石家庄分站 >> 本地资讯 >> 连续加息石家庄“房奴”直喊累 提前还贷究竟值不值?

连续加息石家庄“房奴”直喊累 提前还贷究竟值不值?

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陈婷 2011年04月25日 09:15:16 打印

  对于众多“房奴”而言,这条信息让他很纠结:又加息了。

  4月5日,央行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达到3.2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31%。此次是2011年以来央行第二次加息,也是去年10月份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的第四次加息。

  进入加息周期以后,市民的存贷款策略该如何调整?加息了,“房奴”怎么办?

  房贷利息水涨船高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加息的声音不绝于耳。2010年10月20日、12月26日、2011年2月9日、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25%和5.31%升至3.25%和6.31%,一年期以外各种存、贷款基准利率亦有所上升。

  一次次涨息的政策,一次次触动着“房奴”们的神经。以我省的房贷情况来看,房贷时间多为5年期以上,而这次加息中,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由之前的6.6%上升至6.8%,公积金也陆续提升。

  贷款利率的升高意味着利息的增多。最近,保定的80后房奴刘飞坐不住了。他在保定郊区买了一套房子,夫妻俩贷了23万元,还款时间15年。升了利息的第二日,他们夫妇就赶忙到银行房贷部门,咨询升息后对他们钱袋子的影响。

  延伸阅读:连续加息撑不住 石家庄"房奴"掀起提前还贷小高潮 年终奖先还贷还是先投资?石家庄专家来解读 新年执行新利率 石家庄市购房者提前还贷未必划算

  银行工作人员通过房贷计算器,帮他算出了加息前后的差别。由于刘飞是去年申请的银行贷款,利率应为2010年12月26的利率计算(因为刘飞选择的是利率次年调整,2010年的贷款到2011年后利率变成2011年的实时利率),23万15年还清每月月供需1991元,支付总利息12.8万元,而如果按照2011年4月6日6.8%的五年期贷款利率计算,23万15年还清每月需支付2041元,15年共支付13.7万元,多支付约9000元的利息,平均每月多支付50元。

  不必调息就急于还款

  记者从我省各大银行的房贷部门了解到,最近四次加息以来,银行咨询提前还贷的人略有增多,四次提息后叠加的咨询人数增长比较明显。

  加息的预期催促着人们尽快还款。然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以河北的房价水平,加息后比加息前多交1万—5万元利息不等,而在广州等高房价地方,因利率增高而导致的多支出利息(以100万元房贷30年计算)可达10万元,因此,对于河北地区,提前还贷可以省下的利息数额在一定范围内,是否提前还贷因人而异。

  据了解,目前,银行可为市民办理的提前还贷方式有全部提前还贷、部分提前还贷、缩短还款年限等几种方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提前部分还款的房贷者较多,以上文中刘飞夫妻为例,全部提前还贷一时间没有足够的金额,缩短还款年限只会增加以后每个月的月供额,因此,他们打算在房贷还款满一年后再选择部分偿还本息,减少以后还款的本金额以减少利息支出量。

  在日常业务中,一些刚用贷款购房不久的人加息后急着跑去银行还贷,结果吃了闭门羹,原来,大部分的房贷还款协议中规定,只有还贷满了一年后才可以提前还贷,而且利率调整大部分也是次年调整原则,即使在年中调整了利率,也只会在第二年才会将还款利率调整到实时利率,本年贷款利率也暂时沿用年初的,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在选择还贷时机上,借款人无需一看到调息就急于马上还款,而可以选择在真正调息之前、且满了一年还款期之后还款即可。

  若享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不划算

  进入加息通道后,伴随着利率的上升,“房奴”们的还贷压力势必进一步增加。

  那么,提前还贷对于所有的购房者,是不是都是一个好选择呢?其实未必。

  石家庄某银行业内人士刘女生对此解释说,对于那些在去年下半年之后买房,没有享受到利率折扣优惠的客户,提前还贷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已经享受利率8.5折甚至7折优惠的购房者,提前还贷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如果是在去年10月份之前购房,并且已经享受了利率七折优惠,那么即便加息后,其贷款利率也只有4.16%,而加息后银行的三年定期利率就已经达到4.75%。”刘女士表示,对于这部分客户,与其选择提前还贷,还不如将钱拿去银行存定期,或者选择投资一些风险小、稳定性较高的理财产品。

  银行业内人士还建议,如果消费者在购房之前已经预计能够提前还贷,那么在选择还款方式的时候,最好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利息支出。

上一篇:英国央行5月加息预期降温

下一篇:浦项钢铁一季度利润下降36%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