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石家庄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石家庄分站 >> 本地资讯 >> 巨龙舞中部 支柱擎楚天

巨龙舞中部 支柱擎楚天

来源:湖北日报(武汉) 编辑:陈婷 2010年12月07日 09:11:50 打印

  翻开湖北统计部门的统计报表,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字,正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谱写出湖北建筑业的华彩乐章。

  “十一五”期间,湖北建筑业总产值连上几个新台阶。2006年,我省建筑业总产值还是1667亿元,2007年便闯过2000亿大关,达到2110亿元,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提出的2000亿元的目标。

  2009年,面对世界性经济寒流,建筑鄂军把握机遇,克难攻坚,一跃而起,闯入“3000亿俱乐部”,也跻身全国前8位,总产值达到3409.02亿元,朝着我国建筑业的第一方阵江苏、浙江、山东迈进,距离第三名的山东(去年建筑业总产值4578.3亿元)仅一步之遥。

  今年,我省建筑业总产值高歌猛进,预计将达到4100亿元。这样,“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平均高出全省GDP增速10多个百分点。

  不光总产值“翻跟头”往上蹿,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也稳定在6%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007年,全省6大支柱产业中汽车、钢铁、石化三大产业过千亿,2008年电子信息、食品又成为新的过千亿产业,而建筑业早在2004年就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14亿元。而今,总产值迈上4000亿元新台阶的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德炳认为,建筑业是我省的传统和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从建筑业发展的实际看,面临着极好的形势和加快发展的机遇,正步入“黄金发展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7500家建筑企业开启了富民强省的新征程,215万建筑鄂军正朝着中部崛起的目标开始了新跨越。

  扶优扶强 18家建筑企业进入“百强”

  11月18日,2010湖北企业100强榜单公布。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宝业湖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8家建筑企业榜上有名,占百强企业中的18%,与去年相比增加2家。而中国500强中建筑企业仅占7.4%,这反映了湖北是一个建筑业大省,同时也佐证了我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实施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开辟绿色通道、加快中小企业培育、组织全省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20强、装修装饰10强评选,一大批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迅猛。特级企业由1家增加到3家,一级企业由102家增加到254家,专业施工领域由40多个门类扩展到70多个门类,施工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122家增加到789家,超过10亿元的由5家增加到48家,超过30亿元的由5家增加到27家。

  随着建筑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大批建筑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十五”期末,我省建筑从业人员只有120万人,截至目前,建筑大军已扩充到215万人,注册建造师36789人,其中一级建造师9928人,二级建造师26861人。

  今年从215万建筑鄂军中涌现出的佼佼者、道德典范“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骄傲、全球鄂商的楷模。他们的义举,震撼荆楚,感动中国。

  做专做精 一座座“地标”在荆楚大地拔地而起

  业主花大半辈子积蓄购买的新房,等住进去才发现墙体裂缝、渗水、隔音差等问题,最让人窝火。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从2008年6月1日起,推行分户验收制度,逐户、逐间地验收新房,一方面可让业主买个放心房,另一方面在于重拳治理“楼脆脆”、“楼歪歪”,提高建筑质量。

  省住建厅副厅长兼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毛传强认为,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是建筑业的生命线。近年来,我省坚持“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持续开展创建无质量通病住宅工程活动、大力实施工程质量创精品战略,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筑大军辛勤劳作、奋力拼搏,承建了大量基础公共设施、工业和民用建筑,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5年间,累计建成各类住宅、工厂、医院、冶金、矿山、环保、文教、水利等项目上千万个,城市建设、村镇建设面貌一新。三峡大坝、天兴洲长江大桥、长江第一隧、武广高速、武汉轻轨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特大型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成为荆楚大地的新地标。

  “十一五”,我省累计获鲁班奖15项、国优奖12项,725多个工程获省“楚天杯”奖,5项工程被授予全国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15项工法被列入国家级工法且在全国推广应用,获国家级优秀QC成果奖43项。今年1月8日,省政府还拿出500万重奖近两年5个获“鲁班奖”的工程。

  生机勃发 从“工民建”向“铁公机”延伸

  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纺织……这一个个支柱产业,犹如蛟龙起舞,将湖北的工业经济搅得风生水起。作为支撑我省经济大厦的重要方面军建筑业如果不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行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转变,就难以永续发展。

  摒弃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的不断投入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外延式、粗放式增长方式,走一条高质量、高效益、集约化、节约型的新型建筑之路,已成为湖北建筑业的必然抉择。

  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滔天巨浪中,我省建筑业巨龙起舞,抗击风浪,提档升级,危中寻机。

  传统的房建施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低。“无建不稳、靠建不富”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我省建筑企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转攻国家新政催生的新市场。

  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大政方针下,湖北建筑业打破过去“工民建”一头独大的不合理布局,将铁路、公路、机场、隧道、轻轨等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完善相关资质,与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专业工程公司兼并联合,与大型企业集团优势互补等方式,积极参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程项目建设。

  武汉建工股份,跳出建筑做建筑,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新的施工领域,向强相关行业介入,向高端市场介入。去年,他们承接了武汉二环线和三环线各一个标段的市政道路、地铁四号线青山车辆段综合基地、海南三亚海棠大道二标段等项目建设,年创利税1.3亿元。今年以来,该公司又涉足建筑智能化、钢结构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等领域,新接工程合同额同比增长 143.33%,完成产值同比增长65.42%。“转型发展和多元化经营是建筑企业的必由之路。”黄冈市团风县山河建设集团董事长程理财深有感触地说:“去年我们实施大建筑战略,在大力发展主业(房建)的同时,逐步延伸产业链,向市政、水利水电、机电安装、钢构、装饰装修等方面突破。新签合同额达42亿元,今年的目标是50亿。”

  山河建设集团,当初的一个小建筑公司,甩掉过去那种拼人力、拼设备、拼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今已成为湖北建筑业响当当的“领军人物”。

  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省建筑业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嬗变,大步流星向建筑强省挺进。

  弯道超越 特色产业成为靓丽风景线

  曾因“不东不西”的区位,而失去一些发展机遇的湖北建筑业,在新世纪、新时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特色产业作为我省建筑业弯道超越的重要战略方式,在我省得到空前重视。

  从2006年1月团风县引进首家钢构企业“潮流钢构”到今天,该县共有钢构企业18家,2009年完成总产值超过10亿元。团风县委书记洪再林说:“钢构产业是拉动团风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团风速度’的新引擎。”

  不光在团风,目前我省还有两个钢构基地,一个在武汉,以武船重工为龙头的67家钢结构企业奠定了武汉钢构产业的基石;另一个在孝感,以黎明钢构、永和安钢构为龙头,以汉川、云梦为中心辐射周边形成的钢结构产业基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湖北建筑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南征北战”,施工范围遍及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海外承包工程项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向度全国排名第5。

  在国内外建筑市场,我省企业凭借着技术和管理优势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建三局以“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精神,在国内外市场纵横捭阖,创造了“238”业绩(两个“深圳速度”、3项顶尖工程、80个鲁班金像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被誉为“中国建筑排头兵”。中交二航局从单一的港航工程建筑企业,逐步成长为多元化发展、“大土木”经营的大型工程建设企业,被业界和同行冠以“中国造桥梦之队”、“中国建桥王牌军”等美誉。

  一批新洲民营建筑企业,从乡镇建筑队起步,走南闯北,发展成为我省建筑领域的生力军,十几家新洲龙头企业抱团出击,以诚信品质和过硬的技术实力,在河北、河南等地的建筑市场上合力唱响了“新洲品牌”。

  孝感、新洲、黄冈等地劳务经济逐渐呈现规模和品牌效应,凭借自身的强劲竞争力,扬名海外,征战南北,打造了一座座标志性工程,树起了一个个质量的丰碑。一把瓦刀闯天下的“建筑鄂军”已经成为北京等很多地方建筑劳务市场的一大品牌。

  此外,以华窑中洲等为龙头的黄冈窑炉产业、以殷祖古建、大冶景苑为代表的大冶园林古建产业、以武汉爆破公司等为龙头的爆破与拆除产业、以凌云装饰公司等为首的建筑幕墙产业、以石首、广水民间工匠为代表的建筑防水产业等都是我省享誉国内外的优势建筑产业,许多关键性施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秉承“做大做强湖北建筑业,做优做精专业特色产业”的理念,湖北建筑业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粗放型向集约型、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

  管住现场规范市场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实施“两场联动”工程纪略

  如何规范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如何将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各类行为纳入监管范围?2008年6月成立的湖北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摸索出依托市场管理现场,依靠现场管理市场的新路子。他们在“两场联动”中依法分片监管,联动责任到人,建立信息互通共享,将项目报建报监情况、建设各方主体出现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处理结果进行了及时通报,形成完整闭合的“两场”监管链,从而改变了过去检查多、处罚少,市场准入多、清出少,资质审批多、动态监管少的局面。

  依托市场管理现场

  针对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的“金字招牌,皮包公司”、阴阳合同、围标串标、规避招标、压级压价、肢解发包、违法分包、老板们携款“蒸发”、“杨白劳”讨薪难等现象,今年3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根据该《意见》,省建管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资质专项检查,淘汰不合格企业200多家,使之“干不成活”;针对一度出现的省外进鄂企业自律不严的问题,采取押证管理、廉政约谈等措施,坚决遏制不良势头的蔓延,使之“干活须谨慎”;实行一级以上企业必须申请国家和省级工法、必须创优质工程的措施,激励和鞭策其“名副其实”;广泛深入开展调研,高质量修订《湖北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全方位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依靠现场管理市场

  省住建厅厅长李德炳形象地说:“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市场秩序就像交警,承担着疏通各种关系、理清各类矛盾的责任。对待企业像保姆,提供热情、周到、便捷服务;对待建设工程主体各方像裁判,站在公平公正立场上维护市场秩序;对待工程建设领域‘流行病’像医生,切脉问诊,对症下药。”我省各级建管部门遵循“标准从严、服务从优、行政提速、工作提效”的要求,转变办事作风,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权力有限、服务无限”的理念,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一是推行政府投资工程投标单位名录制度。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占主导的工程建设项目,比照政府采购模式,实行投标单位名录制度,行业主管部门每年对申请承接政府投资工程的承包商组织一次资格审查,根据企业规模、社会信誉、技术力量、税收贡献、管理能力等情况,确定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名录。综合实力获得省政府命名表彰的优势企业直接列入名录。政府投资工程发包从名录中选择投标人或承包人,保证“优秀企业出精品”。

  二是建立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实行优质工程奖励办法,省政府从2008年起,对获得鲁班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各级也参照此做法采取市场奖励措施,并在资质升级增项、招投标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形成“质量越好,市场前景越开阔”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建设工程各方主体树立质量品牌意识,项目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由建设单位按优质优价原则,给予奖赏,对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奖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在颁奖之日起一年内,除政府予以奖励外,建设单位还可直接发包其一项规模相当的工程作为奖励。

  三是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打破行业壁垒,对工程建设骨干企业实施重点培育,积极支持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专业承包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实施混业经营。支持央企和外地强势施工总承包企业成建制迁入或在我省设立子公司,将优秀管理理念引进湖北。

  四是出台了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严格按上限处罚,直至清除市场,提高现场管理的影响力,体现“现场是对市场的考试”,有力促进了全省安全生产年年达标。

  “两场联动”信用为本

  我省建管行政主管部门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和现场、部门和企业、服务和执法的关系,切实做到市场和现场联动、部门和企业协同、服务和执法并重,把信用建设作为第一重点。

  初步建立信用体系平台,将企业信誉、重点项目、资质审批、施工许可、安全许可、质量安全监督、工程发包、劳动合同、人员履职、持证上岗、农民工维权、实名制登记、农民工教育、文明创建、计生管理等内容实行上网公开,目前已在武汉、黄石、宜昌开展试点。

  逐步健全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采集、发布、查询、共享机制,建立完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企业、执业人员基础数据库和惩戒失信、激励守信的市场机制。以不良行为记录为切入点,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构建统一信息平台,让不良行为公示曝光。武汉市自2009年推行不良行为记录与公示以来,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国家监察部的高度评价,称之为“两场联动”监管最有效、很管用的措施。

上一篇:美国第三轮宽松将再袭全球

下一篇:“联动式”管理成就“铁粉神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