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石家庄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石家庄分站 >> 本地资讯 >> 荧屏渴望钢铁之魂

荧屏渴望钢铁之魂

来源:中工网 编辑: 2010年02月26日 07:42:00 打印

  2月22日,正月初九,坐落在大西北戈壁滩上的嘉峪关市,年味尚浓,但一群电视人提早结束了自己的春节假期来到这里,在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安营扎寨。赵毅、曾黎、杜源、郭凯敏、普超英等一批当红的影视演员,将在这里经过3个月的“钢铁生活”,力争推出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火红的年代》。

  出品人兼制片人、山东省广电厅青岛影视中心主任牛烟生,在开机仪式上说:“我们力图通过钢铁战线上普通人物的情感生活、命运起伏,来展现钢铁工业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还原他们生活状态的前提下,提升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孕育的美德和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

  牛烟生讲话时,面前是来自酒钢公司生产一线的500余位干部职工,大家的眼中充满期待。

  其实,酒钢职工的期待也是更多产业工人和广大电视观众的期待。当电视剧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的时候,当谍战、商战、离婚大战轮番走红的时候,中国的电视荧屏确实需要有更多够分量的影视剧来塑造工业之魂。

  《火红的年代》能够完成这样的期待吗?

  工业题材影视剧期待“上位”

  有人说,近年来虽然有《铁人》、《青藏线》、《红旗飘飘》、《燃烧的生命》和《女工》等一批优秀的工业题材影视剧作品,但相比目前年均400多部电影、1.4万余集电视剧的总产量,工业题材影视剧所占比例依然少之又少。

  在部分影视创作人员感叹工业题材“难拍”、“不好把握”、“叫好不叫座”的顾虑中,山东省广电厅青岛影视中心并没有放弃。早在4年前,他们就瞄准了钢铁工业,依据国内某钢铁企业走过的30年改革历程,组织编写剧本《火红的年代》。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钢铁产量已占全球的30%以上,钢铁工业是最基础的民族工业,而反映钢铁工业的文艺作品几十年来都是空白。同时,更主要的是他们希望通过这部“钢字头作品”,开拓出未来新的“类型剧”市场,让工业题材影视剧“全面上位”。

  深入生活才能拒绝概念化

  从酒钢答应提供实景场地开始,导演杨世光、编剧杨世明等剧组主创人员就没有离开过。几个月来,他们在酒钢每一座高炉、每一条生产线上停留,走进祁连山深处,在海拔2640米到3380米的镜铁山矿区,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体验生活,感受钢铁工业的雄浑,感受钢铁工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不能泡在宾馆里冥思苦想,而要泡在工人中,才能找到普通工人身上蕴藏的主旋律。”在编剧杨世明看来,打造主旋律的工业题材作品,拒绝表面化、概念化,就要深入生活,在被感动中去寻找创作灵感。

  进入拍摄的前期准备后,《火红的年代》剧组就开始了对剧本的修改,许多段落和情节进行了重写。而所有新的创作素材都来自在酒钢公司的真实体验。

  在导演杨世光看来,“只有从平凡的普通工人的小视角切入,在时代的变化中聚焦钢铁工人事业观、爱情观、家庭观和幸福观的变迁,才能展示出钢铁工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宏大视野。”

  要展示出工作中的魅力

  有人说:“拍工业题材,必须写人,人们看的是建设者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因此,婚姻纠葛、家庭矛盾、父子冲突、人生遗憾等元素进入剧本中,大量的情感戏似乎可以让工业题材更加饱满。

  但是作为编剧杨世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带着几个月来的钢厂体验,他说:“人在工作中才是最美的。”在他看来,过重的情感戏,可以让产业工人更加接近观众,但是产业工人因工作原因所形成的独特性格魅力却被淡化了。

  只有集中表现他们忘我工作时的执著不悔,处理技术难题时的果敢与睿智,从岗位技能中升华出的独特语言和思维、行为,才能全面展现产业工人的魅力。

  据悉,在该剧中为了表现产业工人的性格魅力,特意设计出鲜活的劳模形象,并再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劳模的理解和认识,使劳模的时代形象更加丰满。

上一篇:2009年二连浩特口岸废钢铁进口同比增长近3倍

下一篇:钢铁行业整合"双引擎::产业政策引导+资本市场助力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