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澳大利亚媒体《年代》(The Age)昨日报道称,矿山巨头力拓已经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山,帮助该公司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一边是压迫人民币升值,一边是指责中国“不再欢迎”外企,西方政商界似乎集体患上了对华焦虑症。
澳大利亚媒体《年代》(The Age)昨日报道称,矿山巨头力拓已经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山,帮助该公司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但力拓的新闻发言人称,不对保密的顾问关系进行评论。
自从去年6月毁约中铝195亿美元注资交易以来,力拓自觉在华“日子难过”:中国公司雇员被控接受商业贿赂并判刑,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也与中国钢厂关系紧张。但力拓在华销售毕竟已占其全球销量四成,对华保持良好关系,关乎其切身利益。
一年以来,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力拓案等涉及外商的事件接踵发生,海外媒体因此惊呼,中国政府已一改改革开放以来拥抱外资的态度,转而限制外来投资甚至“歧视”外企。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最近北京和上海两个美国商会分别发表了两份在华投资环境的评估报告,结论相左,从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实情。
紧急修复对华关系
现年87岁的基辛格是美国老资格的外交家,曾担任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国务卿,在中美恢复建交中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基辛格与力拓关系密切,他曾担任过力拓董事职务多年,但几年前从力拓董事会退出。不过,据《年代》报道,力拓在去年中国铝业公司195亿美元入股力拓失败以及四名中国员工被拘捕之后,又开始向基辛格求助。
另一家澳大利亚媒体《悉尼先驱晨报》更是在其网站上报道称,基辛格曾为力拓安排了一次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会谈。
最近半年来,力拓的确在尽力扭转与中国的关系,并且在新年度的铁矿石谈判中成为最沉默的一个,而去年,力拓则是三大矿山巨头中最高调的一方。
今年2月初,力拓宣布调整其中国业务的人事架构,任命了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鲍谊安(Ian Bauert)为力拓中国总裁,力拓矿业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称,此举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公司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
3月19日,力拓再次“锦上添花”,宣布与曾被抛弃的合作伙伴中国铝业签署一份高达29亿美元协议,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位于非洲几内亚的一处铁矿项目。艾博年当时又在声明中称:“我一直坚信力拓与中铝可以在大型项目上展开互惠合作。”
3月22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判力拓案当天,艾博年也现身中国,不过是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艾博年再次强调,中国目前已经是力拓最重要的市场。
“力拓将致力于重建并且强化与中国的关系,不仅因为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客户,占了我们销售额的42%,而且我们也看到双方存在长期的共同利益。”艾博年说。
不过,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依然是考验力拓的棘手问题。去年,力拓曾一度宣称要将更多的矿石投向现货市场,今年,当其他两家矿山巨头纷纷在各自的网站上宣布开始新的贸易政策和定价机制时,力拓则选择了沉默。
京沪美商“双城记”
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外商不仅仅是力拓,一些外企突然觉得,他们在中国的地位下降了。
“看上去好像红地毯被卷起来收走了。”中国欧盟商会的主席约尔格·伍特克说。
海外媒体近日多次提及的一个“有力”证据是中国美国商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感觉“不被欢迎参与中国市场并进行竞争”的企业增加到受访企业的38%,是商会就该问题对会员企业进行调查的四年来,“不满意”比例最高的。
然而,上海美国商会3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上海美国商会调查的202个美国在华投资的公司中,3/4的公司认为中国的商业环境保持稳定甚至得到了改进。而90%的公司认为,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在过去6个月内保持稳定甚至得到了改进。
“我们和他们(中国美国商会)是互相独立的,他们的调查结果不代表这里的情况,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调查。”上海美国商会企业传播总监戴维·倍斯马吉安(David Basmajian)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实际上,在上海美国商会组织的第三次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年度调研发布会现场,记者发现在上海商界已浸淫多年的外商们,对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指责并不轻易买账。
“中国的市场在持续增长,这一直都是巨大的机会所在。我来中国十几年了,看着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但我的乐观从来没变过。”来自上海拜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马勒克(Al Malek)对本报记者说。
对于北京和上海两个美国商会截然相反的调查结果,《金融时报》中文网站称之为外企在华的“双城记”。
这或许与京沪两地的外资产业布局有关。上海外资公司以制造业、金融业和商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本次参与上海美国商会调查的202家企业全部为制造业。
北京则以通讯、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类的跨国公司为主。新兴产业类公司因深受政策影响,所以更需要和政府保持密切关系。
但即使在北京,这份令人沮丧的报告的发布者也表现出非常慎重的态度。“区域经济因素的不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的报告被断章取义了。”中国美国商会新闻负责人乌兰图雅对本报记者说。她表示,有关中国整体商务环境的调查结果要到下个月才正式发布。
“超国民待遇”将成明日黄花
不过,在沪外商中,不少人也认为中国的市场环境确实在变。
“对于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挑战是中国市场正在变得更加竞争化。”上海美国商会认为。
竞争首先来自中国本土公司。“我们的确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同行业内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一直在提升。” 艾默生电气亚太区供应链管理的上海总监穆卡拉尼(Manoj Kulkarni)对本报记者表示,“我知道有一个公司已经因为类似因素将业务撤出中国,移到印度去了。”
对手们的快速成长让跨国制造企业逐渐认清,只有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获取中国市场青睐。在此驱动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制造企业开始将服务不断成长的中国市场视为主要战略,而不再仅视中国为低成本出口基地。
而劳动力环境的变化,也逼迫跨国企业结束通过对员工施压进行成本控制的时代。各公司正在努力转变管理劳动力的方式,决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非频繁更换人员。
“虽然人才培训在短期内需要很多成本投入,但从长期来看,我相信我们自己是受益者。”马勒克对记者说。
主业为生产化工产品的Galaxy公司,产品技术水平暂时还超出本土竞争者一截,客户以跨国公司而非中国市场为主,甚至在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也并不算高。但该公司商务代表尼克(Nick)告诉记者:“我想当前的投资环境仍然是稳定的,然而很多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然身在其中。”
此外,早年为吸引外商而给予他们的“超国民待遇”也快成明日黄花,内外资企业享受相同的税收待遇和招商政策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欲在中国广阔市场上继续驰骋的外企们必须调整心态,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
“外国企业的身份已不再是一种竞争优势,有更好的产品才是竞争优势。”汇丰中国行政总裁翁富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