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新理念,确定了“三岛三湾一核心六组团”的城市新格局,在未来的几年,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原定的70平方公里增至140平方公里,人口由50万人左右增至超100万人,极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2009年,全市新开工建设工程312项,建筑面积180.82万平方米,投资额20.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资额增加63.3%。
记者了解到,2009年,防城港市房屋平均销售价格2874.5元/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比上半年增长了372.34元/平方米,增幅为14.88%,其中住宅平均销售价格2847.76元/平方米,商铺平均销售价格5431.69元/平方米。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比上半年增长了383.28元/平方米,增幅为15.56%。
“这在全国的二线城市中算是价值洼地。”广西宝资通联行执行总裁王洪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状来看,防城港是不具备建超高层建筑的条件,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个城市的未来。当下中国正处在比以往更快的发展速度当中,城市化进程前所未有,所以,未来咋样谁都说不清楚。十年前可能谁都没想到,十年后的南宁是现在的样子。防城港也一样的。
“超高层比高”为何成现象?
最近,广西乃至全国的各个城市都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是“地王现象”,一个是“建筑比高现象”。这两个现象的出现有什么背景?又有什么必然联系?
王洪超认为,土地资源稀缺,18亿亩耕地红线渐紧的情况下,地王频出,超高层建筑频出,不足为奇。一方面,超高层建筑在充分展现其建筑高度、建筑体量、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等建筑设计特色的同时,更加彰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从这些地标建筑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高度,更能轻松地寻觅到一个城市的脉动和走向。“也就是说,超高层因其难建,少见,则更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实力。”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层层外延,任其发展的“摊大饼”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而往高发展,跟空间要面积的做法开始遍布全国,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个城市发展新模式。
当然,高层建筑意味着高容积率和更多的建筑面积,同时也是开发商打造品牌和知名度的利器,虽然建设上有风险,但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所以,建设超高层建筑,是开发商所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吴强认为,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有一个CBD商业中心,任何一个商务中心都应该是高楼林立,商业发达,商务办公繁忙的。而按照防城港的城市规划,在以“亚洲金融中心”为核心的数平方公里内,规划有大量的高层写字楼,在城市发展之前,提前规划,这是政府非常明智的举动。
市长莫恭明也认为,在防城港城市发展初期规划这样的项目,直接带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并对吸引国内大财团来防城港投资树立了旗帜,为总部企业提供连接世界经济的立足点。
“超高层”背后的隐患
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使高层和超高层住宅逐渐成为主流的人居建筑形式。但各个城市互相攀比,地王频出,超高层频出,将会给城市和居住在城市的市民带来怎样的隐患?
对地方发展有利,对开发商有利的事情,当然会层出不穷,趋之若鹜,争相效仿。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内各地城市超高层建筑不断耸起,满足了人们对新建筑的追求。但超高层建筑的建筑及运营成本很高和日常管理开支十分高昂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内部交通问题等,这也是值得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和预应力学科学术带头人吕志涛院士近日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和亚洲各国高楼越建越多,上百层、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正大量在建,应当降温。
超高层建筑为什么应当降温?吕志涛院士说,一是结构问题,上百层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建设成本太高。如上海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建设成本超过了54亿元,仅一天的营运成本就要100万元。三是没有节约用地。城市建筑需要节约用地,但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停车场、绿地等配套设施用地,实际上未起到节约用地的作用。四是难以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因此吕志涛院士提出,上百层、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尽量少建。他认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可多建设。因为这样的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能解决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已比较成熟。
吕志涛院士还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搞大工程、大建筑要以实用、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不适当地把美观放到了首位,不仅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有的甚至因此留下了安全隐患,亟需引起社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