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了中国钢铁行业数年来进口铁矿石谈判的中钢协主要领导罗冰生和单尚华21日宣布退休,随着铁矿石年度谈判的终结,曾经参与、影响着中国铁矿石谈判的“元老”的退休,被业内视为“铁矿石谈判旧时代的结束”。
旧时代的结束,通常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但是,在铁矿石谈判上未必能那么容易迎来新时代。在铁矿石谈判“旧时代”,由于中国方面缺少话语权,在进口铁矿石时总是硬不起来,“中国模式”、“中国价格”在一次次的谈判中化为乌有。
在铁矿石谈判上,套用中国一句俗语“打铁需要自身硬”。留有严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内铁矿石价格双轨制改革问题,还有各大钢企之间、大钢企与中小钢企之间相互拆台问题、铁矿石里的“含腐量”问题等使得中国钢铁行业在谈判中硬不起来。
随着元老的退休,谈判者必将换将。但是,在基本谈判格局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人的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最基本的市场规律 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话语权靠谈判,更靠市场。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国2009年发现50亿吨铁矿,同时中国还有很大的铁矿找矿潜力,即使中国3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进口,铁矿资源也有保障。中钢协会长邓崎琳也表示,到2015年,我国自产铁精矿的供给能力将由现在占总需求量的不足40%,提高到45%左右;进口铁精矿中的权益矿比例也将有较大提升,预计将由现在的不到15%,提高到50%以上。
当然,我们不能坐等铁矿石“自给自足”时,才自然生成话语权,这等于放弃争取话语权。其实,钾肥谈判的成功经验就可以借鉴。在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67%、此前的多次谈判败北的情况下,去年初,中国谈判小组与BPC(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签订了2010年度钾肥海运销售合同。该合同量为100万吨(20%上下浮动),到岸价为350美元/吨。这一价格较当时国内现货价低17%,打破了国际巨头价格垄断的梦想。在大宗资源类商品的进口上,如何争取话语权,功夫在谈判桌上,更在谈判之外。
中国铁矿的新发现与新采掘、进口铁精矿的权益矿增加,为“自身硬”创造了好的条件,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要想增强在谈判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还要解决好自身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面对国际巨头的价格垄断,我们不能全部寄希望于“自给自足”来解决问题。争取国际话语权,是中国企业,尤其是诸多国企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无论有多么艰难,都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