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钢产量排名前5位、前10位、前15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2.77%、49.48%、58.2%,分别比2009年高4.17%、6.3%、7%,增幅均为5年来最大。
事件
大型钢企钢产量增速5年来首次超过中小钢企
2010年,全国新增粗钢产量5309万吨,年增长率达9.26%。粗钢产量前5名、前10名、前15名的钢铁企业粗钢净产量增幅占全国新增产量的比重分别为45.92%、63.87%、73.1%,均高于粗钢产量前5名、前10名、前15名钢铁企业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这表明,2010年全国粗钢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由前15家钢铁企业完成的,这与2008年、2009年粗钢增长情况截然不同,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粗钢净产量增长速度在近5年中首次超过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粗钢增长速度。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加幅度减小,既与钢材市场供过于求、中小型钢铁企业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有关,又与2010年下半年国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相关。
深度
企业重组、粗钢增量——— 两大因素如何影响集中度?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2010年12月份的数据,2010年粗钢产量前15名的钢铁企业是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武钢集团、沙钢集团、首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渤海钢铁集团、马钢集团、湖南华菱集团、包钢集团、安钢集团、日照钢铁集团、太钢集团。这与2009年粗钢产量前15家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名单略有差异。
2010年,由天津地区4家钢铁企业重组而成的渤海钢铁集团粗钢产量进入全国前15名。2010年粗钢产量前15名的企业产量均高于2009年同位次企业的产量;前15名企业年平均粗钢产量为2395.86万吨,也比2009年前15名的企业年平均粗钢产量高出440.63万吨。这表明,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前15名的钢铁企业规模较2009年有了实质性提高。
2010年粗钢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数量共有27家,而2009年粗钢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数量却有28家。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部分500万吨规模的企业并入到了更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当中,如攀钢集团并入鞍钢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并入渤海钢铁集团等。同时,河北敬业集团虽然在2010年粗钢产量超过500万吨新台阶,但由于其产量已被纳入到河北钢铁集团当中,故不能单独进行产量排名。仅有河北纵横钢铁集团成为2010年迈上年产粗钢500万吨新台阶的企业。2010年粗钢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企业个数虽然较2009年减少了一个,但由于是因重组而减少,故只会提高粗钢集中度指标。
依据“权益产量”等调整产量
企业重组形式的不同,特别是资本结构的组成差异,决定了重组企业能否拥有被重组企业的全部粗钢产量。另外,如果一些企业签订了重组协议,并在人事任免方面形成了以重组企业为主导的基本格局,则应该将被重组企业的产量纳入到重组企业当中。
对河北钢铁集团粗钢产量的调整。河北钢铁集团对进入河北钢铁集团的12家民营钢铁企业没有形成绝对的资本和经营控制权。单从资本的角度看,河北钢铁集团只拥有这12家企业粗钢产量的权益产量,即这12家企业只有10%的粗钢产量可纳入到河北钢铁集团的总产量当中。2010年12月份的《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显示河北钢铁集团的产量包含了河北敬业集团等5家企业的全部产量,这等于虚增了河北钢铁集团的产量。从表面上看,这对提高前5名钢铁企业的粗钢集中度指标有利,但实质上并不具备这种效果,也不利于我们对集中度指标进行深度分析。鉴于河北敬业集团等5家企业是在2010年11月份与河北集团签订重组协议,而九江线材等7家民营钢铁企业是在2010年12月31日与河北钢铁集团签订重组协议,故本研究只将河北敬业集团等5家企业10%的粗钢产量纳入到河北钢铁集团中。这样,河北钢铁集团2010年粗钢产量调整为4558.8万吨。
对首钢集团粗钢产量的调整。首钢集团重组通钢的协议签订于2010年7月份,虽然在2010年12月份《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中通钢的产量并没有纳入到首钢集团当中。但鉴于首钢对通钢的重组在2010年底已既成事实,重组效应已初步显现,因此在本研究中为理清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变化情况,特将通钢2010年的粗钢产量纳入到首钢集团当中。这样,2010年首钢集团的粗钢产量调整为3094.05万吨。
对鞍钢集团粗钢产量的调整。本钢与北台钢铁的重组发生于2010年6月份,且本钢的主要领导兼任北台钢铁的董事长、总经理,这为二者实现实质性重组提供了组织保障。虽然北台钢铁在本钢集团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明确,但北台2010年产量被纳入到本钢集团当中是合情合理的。鉴于本钢集团产量一直被纳入鞍钢集团(先前称鞍本集团)当中,因此北台钢铁的产量随本钢集团统一被纳入到鞍钢集团当中。这样,鞍钢集团2010年粗钢产量调整为4777.16万吨。
对河北钢铁集团、首钢集团、鞍钢集团2010年粗钢产量的调整,不仅关系到中国钢铁企业粗钢产量的排序,特别是前5名的排序,而且关系到前5名钢铁企业集中度指标的调整幅度。
与调整前的粗钢产量相比,调整后的企业粗钢产量呈现如下变化:一是前6名钢铁企业位次发生了较大变化,如鞍钢集团由调整前的第3位上升为第1位,河北钢铁集团则由第1位下降为第2位,宝钢集团由第2位下降为第3位,首钢集团由第6位上升为第5位等。二是因河北钢铁集团粗钢产量“瘦身”,2010年就缺少了5000万吨级钢铁企业集团,但调整后的粗钢产量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河北钢铁集团的全部权益粗钢产量规模,否则产量统计是不严谨的,我们也没有必要为打造中国首个5000万吨级钢铁企业而虚增河北钢铁集团的粗钢产量。三是前5位企业粗钢产量调整为20534.12万吨,比调整前增加103.81万吨;前10位调整为31005.1万吨,比调整前增加531.8万吨;前15位调整为36469.76万吨,比调整前增加531.8万吨(与前十位企业粗钢产量变化情况相一致)。四是前5位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调整为32.77%,前10位钢铁企业粗钢比重调整为49.48%,前15位钢铁企业粗钢比重调整为58.2%,均略高于未调整之前的比重,这一组数据是2010年钢铁产业较为真实、合理的集中度指标数据。
中小钢企钢产量增速减缓 集中度指标增量5年来最大
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为57707万吨(2009年年报数据),粗钢产量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8.60%,粗钢产量前10位钢铁企业的比重为43.18%,粗钢产量前15位钢铁企业的比重为51.20%。2010年前5位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2.77%,比2009年高4.17%;前10位钢铁企业的比重调整为49.48%,比2009年高6.3%;前15位钢铁企业的比重调整为58.2%,比2009年高7%。前5名、前10名、前15名的集中度指标增量均超过4%,是近5年增长量最大的一年。
为明确影响2010年集中度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假设前15家钢铁企业没有发生兼并重组事件,则调整后的前15家钢铁企业(此时渤海钢铁集团已不包括在前15名钢铁企业之列,攀钢进入前15名之列)2010年的粗钢产量(已扣除被重组企业产量)调整为2.251亿吨,二者相差1881万吨。
在剔除企业重组因素下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序中,前5家、前10家、前1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9.67%、45.32%、52.93%,均高于2009年前5家28.6%、前10家43.18%、前15家51.2%的粗钢比重。由此可以判定,即使2010年鞍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首钢集团没有发生任何重组事件,渤海钢铁集团也没有成立,但由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粗钢净产量的大幅度增长,钢铁产业集中度依然会比2009年有所提高,这是2010年集中度指标提升情况不同于以往3年(2007年~2009年)的一个显著特征。
用基于重组后企业集团的集中度指标减去剔除重组因素的集中度指标,则为企业重组因素对集中度指标的贡献额度。据此可得,兼并重组对前5家、前10家、前15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指标提高的贡献额度分别为3.1%、4.16%、5.27%。
粗钢增量对提高集中度的贡献略大于重组
在2008年以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某一年内粗钢净产量增量超过500万吨。 2009年,鞍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两家企业粗钢净产量增量超过500万吨;2010年,首钢集团、武钢集团、宝钢集团3家企业粗钢净产量增量超过500万吨,其中首钢集团、武钢集团粗钢净产量增量超过600万吨。首钢的增产主要来自于首钢京唐公司、首钢总公司,武钢的增产主要来自于武钢股份和广西柳钢,宝钢的增产主要来自宝钢股份,即这3家企业都是通过对集团核心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粗钢生产规模的扩张。在此,我们着重探讨粗钢净产量增量对集中度指标的影响。假设2010年前15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与2009年持平(考虑重组因素),则调整后的前15家钢铁企业在2010年的粗钢产量(已扣除粗钢净产量增量)调整为2.706亿吨,二者相差2264万吨。
在剔除粗钢净产量增量因素下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序中,前5家、前10家、前1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9.15%、44.07%、52.02%,均高于2009年同类型集中度指标。这反向证明了重组因素对提高2010年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发挥了切实的作用。
用未剔除粗钢净产量增量因素的集中度指标减去剔除粗钢净产量增量因素的集中度指标,则为粗钢净产量增量因素对集中度指标的贡献额度。据此可得,粗钢净产量增量对前5家、前10家、前15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指标提高的贡献额度分别为3.62%、5.41%、6.17%。
粗钢净产量增量因素对集中度指标的贡献额度略大于重组因素,说明2010年钢铁产业集中指标的提升虽然主要来自于大型企业集团自身产能的扩张,以及大型企业的兼并重组,但其中自身产能扩张起到相对主导的作用。
观察
重组事件的基本特性
与前几年相比,2010年的兼并重组事件在形式和内容上更为丰富,跨区域企业重组、同一区域内企业重组两种类型同步发展。如果从产权结构、重组企业对被重组企业的主导地位等方面,对这些重组事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一些特性。
第一 首钢集团在企业重组方面继续保持强势发展势头。首钢重组通钢,是在其历次所重组的企业中唯一一家粗钢年生产规模超过500万吨的企业,这极大地提高了首钢的规模。尽管通钢的产量在2011年1月份才在首钢集团产量报表中体现,但鉴于首钢重组通钢的时间是在2010年7月份,因此应将通钢的粗钢产量纳入到首钢集团当中,即首钢集团2010年粗钢产量为3094.05万吨,迈上年产粗钢3000万吨的新台阶。
第二 鞍钢与攀钢的跨区域联合重组,一方面源于两家中央企业拥有共同的出资人,另一方面源于两家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相互支持的渊源(如在攀钢建设初期,鞍钢向其输送了建设、生产方面的职工队伍),以及类似的企业文化。鞍钢与攀钢的重组,为鞍钢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粗钢年产能6000万吨的规模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鞍钢加快了在全国范围内生产基地优化布局的步伐,如福建莆田项目开工建设等。这说明鞍钢在重视粗钢生产规模扩张的同时,也注重钢材终端市场话语权的提升。
第三 河北钢铁集团对河北地区部分中小型民营钢铁企业“渐进式股权融合”的重组,包含如下深层次含义:一是突显出河北钢铁集团在河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河北钢铁集团重组的唐山松汀钢铁、九江线材、燕山钢铁、荣信钢铁、鑫达钢铁等5家企业原为唐山长城钢铁集团的成员企业,新金钢铁原为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成员企业。这6家企业加入到河北钢铁集团当中,表明先前由河北各地级市政府主导成立的长城钢铁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等,在整合集团各成员企业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推进手段。这种由众多中小型民营钢铁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的重组模式因缺少实质性重组内容而遭遇到发展的“瓶颈”。随着更多数量的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加入到河北钢铁集团当中,这3个企业集团将有可能只剩下一个“空壳”,甚至解体。三是鉴于河北钢铁集团只拥有这12家民营钢铁企业10%的股份,各个企业的资本主导权、运营主导权依然在原有股东手中,因此这些企业仅属于河北钢铁集团的松散型成员企业。对这些民营钢铁企业而言,与河北钢铁集团的股权融合,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规避政策、经济风险的需要。如果多数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后者,那么河北钢铁集团在对其进行实质性管理时将面临着种种“变数”,这意味着“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的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
第四 辽宁地区本钢对北台钢铁公司的重组,天津地区4家钢铁企业重组为渤海钢铁集团等,再一次表明在同一区域内归属于同一地方政府管理的钢铁企业由于出资人的一致性,在重组过程中资源整合、利益协调等多个方面比跨区域重组更为顺畅。
第五 中信泰富控股石家庄钢铁公司不到一年,便将其拥有的股份出售给河北钢铁集团。一方面由于石钢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基于城市规划及环保等因素,石钢面临着迁离石家庄市中心的压力,中信泰富认为石钢的搬迁工作应由政府负责将比较合适,因此作出了出售石钢股权的决定;另一方面表明中信泰富对钢铁工业的渗透更侧重于资本运作的层面,当面对钢厂搬迁、新建等诸多方面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基建、技术研发、后续资金投入等多种风险时,中信泰富更倾向于规避风险,从其所不擅长的领域中退出。
第六 2010年,鞍钢集团因重组攀钢,并借助本钢重组北台钢铁公司获得1500万吨的粗钢产量,首钢则因重组通钢获得700万吨左右的粗钢产量,河北钢铁集团也因重组民营钢铁企业获得权益粗钢产量260万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前十名钢铁企业的排序。
链接
去年企业重组八大典型事件
2010年,对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重组有以下几个事件。
事件一: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2010年1月25日,唐钢股份、邯郸钢铁、承德钒钛3支股票被“河北钢铁”股票所替代,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这是我国首例横跨深沪两大交易所的3家钢铁上市公司在资本层面上实现整合的案例。从此,河北钢铁集团实现了由行政资源整合(如人财物管理)到资本资源整合的过渡,成为一个统一而完整的资本实体。这有助于河北钢铁集团总部由过去的单一行政权威转化为资本权威、资源权威、行政权威等多种管理权威并存,从而极大提高集团总部的核心地位和权威性。
事件二:石钢80%股权易主
2010年3月19日,中信泰富与河北钢铁集团订立框架协议,以19亿人民币的价格将石家庄钢铁公司80%的股权出售给河北钢铁集团。在这80%的股权中,65%由中信泰富持有,剩余的15%由众富投资拥有(众富投资是由石家庄钢铁若干管理层成员以及雇员拥有的公司)。作为众富投资的代理公司,中信泰富向河北钢铁集团出售了这15%的股权。根据公告,河北钢铁集团与拥有石钢20%股权的河北国资公司同样受河北省国资委管理。
事件三:鞍钢、攀钢成功重组
2010年5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同意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联合重组。同时,新设立鞍钢集团公司作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对鞍钢集团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7月28日,鞍钢与攀钢重组大会召开。
事件四:本钢与北台钢铁公司实质性合并
2010年6月8日,辽宁省政府在本溪市召开大会,宣布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台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入实质性合并重组阶段。重组后的新企业名为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同时由本钢总经理兼任北台钢铁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本钢与北台钢铁公司的重组,有助于推动鞍钢与本钢的实质性重组,从而实现东北地区钢铁产业格局的合理优化。
事件五:渤海钢铁集团成立
2010年7月13日,由天津市国资委出资,天津钢管集团、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和天津冶金集团等4家国有企业联合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有助于提升天津地区钢铁企业在华北市场、华东市场的话语权。
事件六:首钢控股通钢
2010年7月16日,首钢总公司、吉林省国资委、吉林省建通投资公司、通钢集团共同签署了《通钢集团重组协议》。首钢出资25亿元获得通钢77.59%的股权(首钢总公司及首钢控股公司共同持有通钢集团股份,其中一部分股权是由吉林省国资委无偿划转)。首钢由此获得对通钢的控股权,占据了对通钢的主导地位。
事件七:河北钢铁集团“融合”12家省内民营钢企
2010年11月11日,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模式,与河北敬业、唐山松汀、邢台龙海、永洋钢铁、吉泰特钢5家河北省内民营钢铁企业签订联合重组协议;12月31日,又以此模式与九江线材、燕山钢铁、荣信钢铁、鑫达钢铁、新金钢铁、裕华钢铁、金鼎重工等7家河北省内民营钢铁企业签订联合重组协议。河北钢铁集团计划以商誉、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购销渠道等资源,分别出资到12家民营钢铁企业。这12家企业分别重新登记注册新公司,河北钢铁集团分别持有12家新公司10%的股份,并吸纳12家新公司成为集团成员企业,逐步将各家企业后续发展纳入到自身总体规划当中,同时适时向12家新公司派出管理、技术团队,并共享大宗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研发等平台。
事件八:宝钢与福建吴钢合作重组德盛镍业
2010年12月份,宝钢与福建吴钢集团合作重组福建德盛镍业。根据协议,宝钢将结合自身的研发、市场、生产、管理等优势,将福建德盛镍业打造成绿色不锈钢产业生产基地。这也是宝钢跨所有制与民企之间的首起重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