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不加息无法抑制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回升的发展态势,加息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非常有限。
加息“靴子”终于落地。中国人民银行25日晚间宣布,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一次加息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货币政策调整,充分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步走向稳健,回归常态。
加息旨在稳定物价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会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现象,是由流动性过剩引起,从货币投放过快到物价普遍上涨,其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达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今年前11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超过年初预期目标。12月份的CPI由于翘尾因素的消失将会有所回落,但是预计仍将在4%以上。受今年下半年物价逐步上涨的影响,明年我国的通胀压力依然很大,我们预计2011年CPI水平可能超过4%。
本轮通胀表面上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上涨,但是其背后更多的是由于流动性泛滥、货币超发引致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底,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超过71万亿元,成为全球货币最多的国家。基于对流动性过多和利率偏低的担忧,一些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到囤地、囤房、囤物的行动中,年初以来,生姜、大蒜、绿豆、棉花、苹果等农产品轮番被炒作,这不仅导致了社会通胀预期的进一步上升,而且也令一部分社会资金从实体经济转移出来参与到投机炒作中。
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由于加息涉及到融资成本问题,不加息无法抑制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因此,只有让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通过加息等政策措施才能让企业和个人对未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判断和预期,减少市场上的投机炒作行为;才能更加有效地稳定物价,抑制通胀,最终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回升提供加息基础
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兼顾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的双重目标,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担心,在经济增长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央行对加息政策非常慎重。目前的经济数据表明,我国实体经济正在稳步回升。11月份的PMI、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已经企稳回升。我国经济的稳步复苏解除了央行对加息的担忧,为央行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使用价格型工具管理流动性,抑制通胀提供了经济基础。
11月份,我国PMI为55.2%,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而自2009年3月以来,PMI指数已连续21个月位于临界点 50%以上的扩张区间,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2010年以4万亿为代表的投资项目结尾后,明年初各地将出台诸多“十二五”规划的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仍可能保持较快增速。从国内消费需求来看,今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24亿元,同比增长18.4%。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持续好转,11月份我国出口规模达到1533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34.9%,比上月增加12个百分点,创有史以来单月纪录。
总之,受目前内外需增长因素的驱动,我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回升的发展态势,GDP同比增速在今年四季度已经开始稳步回升,加息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非常有限。
加息使投资趋于谨慎
我国明年的宏观政策调控基调已经转变为“稳增长、控通胀”,管理通胀及其预期就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作。为了控制流动性,管理好通胀及其预期,近期央行提出在实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同时,亦强调将综合使用价格型和数量型工具,以便于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实现控制通胀的目标要求。
由于近期CPI连创新高,在最近两个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证券市场上就一直弥漫着强烈的加息预期。近期沪深股市一直处于弱势横盘整理态势,预期加息所产生的浓厚观望气氛是形成这一格局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加息“靴子”已经落地,政策已经明朗,但是并不意味着“利空出尽”。由于明年我国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这会进一步强化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预期,从而使广大投资者更加趋于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