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石家庄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石家庄分站 >> 本地资讯 >> 环首都圈不应是"河北做事情 北京做表情"

环首都圈不应是"河北做事情 北京做表情"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陈婷 2010年12月14日 09:08:30 打印

  “环首都经济圈”这一新概念一经出炉,以往被称为“环京津贫困带”的河北13县市区,似乎一夜之间有望升格为“发展特区”,并将获得“比深圳更优惠的政策”,以至与在民生福利方面令人艳羡的北京能够“一体化”。

  但目前,除了共用区号“010”,更多的期待和设想还只停留在纸面上,且保持低调。

  “环首都经济圈”将如何具体操作?“发展特区”特在哪里?与北京达成“一体化”有多难?11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薛维君。

  《中国经济周刊》: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赵勇表示,河北将把“环首都经济圈”定位为“发展特区”,对这个特区,“将给予比深圳更优惠的政策”。如何理解“发展特区”这个新概念?“发展特区”特在哪里?

  薛维君:特区的“特”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特殊的定位和地位,把这一“圈”在未来河北全省发展中的作用提到“引领”和“新动力”的高度。

  其次是特殊的目标和要求,这一“圈”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城镇化率也要达到60%,这基本上是一个超常的跨越目标。

  再次是特殊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工商、行政审批等,一句话,就是要清除障碍。

  最后是特殊的力度。由常务副省长牵头组成了“河北省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提出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这是少有的力度。

  《中国经济周刊》:以往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大都是把“京津冀”放在一起,为什么这次只谈“环首都”?

  薛维君: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从与河北的联系程度和依赖程度上看,北京相比天津大很多,对河北影响更大。

  第二个是探索、试验的技术考虑。经验证明,概念太大,往往无从下手,不管你认识怎么到位,在实践上都很难操作。“环首都”要小于“环京津”,更小于“环渤海”,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试验田,以后再一步步扩大。

  第三个是从互补性和梯度差的角度来选择。北京已经提出建立国际大都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非常丰富,与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发展重点追求的目标不同,需要的发展要素不同,所以冲突和矛盾就少了很多,一体化的阻力也相对较小。

  《中国经济周刊》:“环首都经济圈”要跟北京实现一体化,难点在哪里?

  薛维君:一体化有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近期要有大突破;第二步是经济一体化,优势互补,统一布局;第三步是社会生活一体化,就是相互给对方国民待遇,这也是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论坛 新闻 视频)。现在离这个目标很远,估计这个突破了,全国都打通了。

  河北与北京,两地都是省级社会经济体,但北京是首都,河北是行政省区。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一体化,难点有三个:一个是不同步,河北走得快,北京走得慢,北京到今天并没有做出与河北同等程度的呼应;一个是不同力,河北做事情,北京做表情,虚实不对应。

  最重要的一个是中央是否给支持。这件事没有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参与,推动起来是很吃力的。不说别的,光是行政方面,北京各县区长都是正厅级,河北13县(市、区)是正处级,平等对话都困难,你说怎么办?所以,制度上的障碍不可低估,每走一步都会遇到。

  《中国经济周刊》:“环首都经济圈”是河北先提出来的,现在感觉更像是河北的一厢情愿,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穷人想沾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薛维君:京津冀一体化是河北最早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河北特别迫切要干这件事。其实,这件事的重要性、迫切性并不在河北,而在北京。

  试想,富人住在一个小区里,但旁边尽是穷人,而你又搬不了家,这种情况是穷人着急还是富人着急,破坏的是谁的幸福指数?要纠正一个概念:“环首都经济圈”不是河北通过一体化占北京什么便宜,而恰恰是为了给北京一个更加宽裕的发展环境,将北京的压力向外释放。

  对河北而言,北京不但强大,而且有点“怪”,在很多方面体现出“首都经济”特质,其实是动用了一定的国家权力来发展经济,北京正是借助首都这个属性,成为强权强势经济,很快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也完成了区域经济学所说的“极化”过程的第一步“集聚”。

  但北京不可能不顾周边的发展而成为现代化的孤岛。以奥运会为标志,北京已经开始进入功能扩散和能量辐射阶段,表现为更多发展要素和供给向外转移,除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还有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业、会展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业等等,都有向周边扩散的需要。如果再加上北京“城市病”的考虑,应该说,“环首都经济圈”的设想,打动了双方利益的“结”。

  要知道,区域现代化类似于自行车团体赛,它不是看骑得最快的选手的成绩,要看团队成绩,特别是最慢的选手能骑多快。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环首都经济圈”已经成为很多房地产项目的炒作概念,相关地区的房价也开始攀升,这对经济圈的建设会产生何种影响?

  薛维君:房地产是一个副产品,但是老百姓肯定把眼睛盯着这件事。对“环首都经济圈”来说,房地产能够产生多大影响,取决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和深度,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环首都经济圈”方案中提出“打造宜居生活基地”,并不是为了吸引首都居民购房置业,主要是为了吸引北漂一族。很多北漂没有固定的住所,但是他们与普通的农民工相比有一定的技术特长,如果能吸引他们到河北来创业,将来跟北京一体化了,实际上跟在北京生活差别不大。

上一篇:河北钢铁二轮收编中小钢厂

下一篇:河钢来了!第二轮收编中小钢厂行动开始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