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在我国整个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十二五”期间,随着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扶持等政策的落实,其占能源供应的比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支柱性作用仍然不会改变。在整个能源供求体系下,应当如何看待煤炭的产能“天花板”问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做的能源规划是为了满足“十二五”时期的需求,而实际需求的运行很可能超过我们现在的预测。
要防止短期短视
中国证券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提出要科学设定“十二五”煤炭开采目标,这个“天花板”应该如何科学设定?
林伯强:给煤炭设置产能“天花板”难度较大。所谓“天花板”,也就是供应的上限,设得太高是没有意义的,如果都照着这个上限来生产,反而可能起到促进煤炭产能增长的作用。而如果设的过低,又会导致能源供应短缺。
设置煤炭产能“天花板”要考虑到整体能源需求的增长。从环境容量来考虑也是一种方法,但环境容量的限制不容易测算,而且,如果出现供应短缺,而经济增长又离不开煤炭等能源的支持,即使明知会付出环境的代价,也不得不进行能源资源的开发。
中国证券报:“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与“十一五”相比会有所放缓吗?
林伯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与“十一五”处于相似的阶段,经济增长决定能源需求增长也会保持相似的增长速度,而在总需求增长的情况下,煤炭供应设限就需要满足两个很重要的前提,一是节能措施要到位,二是清洁能源能够有一个大的增长,这两项要补足煤炭供应留下的需求缺口,否则就会出现整体能源供应紧张。
现在做的能源规划都是为了满足下一个时期的需求,但实际需求的运行很可能超过我们现在的预测。就像“十一五”期间,预测的煤炭产能为26亿吨,而现在已经远远超过这个量,就是因为需求在不断的突破。
大量进口需谨慎
中国证券报:满足能源需求是否可以依靠进口?
林柏强:我国大量进口煤炭要谨慎。现在国际煤炭市场的量并不大,我国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需要的量很大,必然会推高国际市场价格。而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有一个联动效应,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国际煤价可能会跟着中国走。这和原油还不一样,虽然中国有50%的原油都来自进口,但中国本身没有定价权,而且石油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只有不到两成,而煤炭是七成以上,如果整个价格都被推高了,会给能源供应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国证券报:如果国内供应限制造成短缺,煤炭价格会不会也有大幅上涨的风险?
林柏强: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推进,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其实产量和价格都将越来越可控,有的省份现在已经开始对产能进行控制。对于价格,有关部门可能依照《价格法》来限制不合理的上涨,所以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供应不足造成短缺,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