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集团生产的一块煤能制造出40多种产品,高新区的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湿地生态技术为我国类似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提供了示范与参考……日前,记者在唐山市采访,深切地感受到这座资源型城市在向生态之城转型过程中,生态沃土已遍开科技创新之花。
突出一个主题,让科技创新成为转型的重要支撑
2011年2月26日,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经过18年的建设,这个拥有19个“国内最大、全国第一”的高新区终于实至名归,人们用“多年梦想成真”来表达喜悦之情。
事实上,唐山高新区升格是唐山近几年来加快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2008年,唐山市进入中国城市综合能力创新五十强。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被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发展改革委联合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市。
数字更具有说服力。据统计,2010年,唐山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共申请专利1683项,比上年增长20.7%;授权专利1377项,比上年增长31.5%;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29项,登记科技成果365项,获省奖及登记成果总数均位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
搭建两个平台,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011年1月21日,唐山市科技局与古冶区政府签订了《科技工作会商协议》。科技会商制度是唐山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工作载体的一项积极探索。
实践中,唐山市注重健全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以保障。“我们主要是搭建了两个平台,一个是研发平台,另一个是合作平台。”唐山市科技局局长王成说。据统计,目前,唐山全市拥有市级及以上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00个,包括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 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是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与地级市合作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构。每年安排科技经费2000万元,专项支持中心的技术转移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合作的平台初见成效,钢坯高温防氧化涂料技术等一批项目,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锁定三个目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了解到,依靠科技创新,唐山在三个层面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唐山市因煤而建依钢而兴,传统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依靠科技创新,加快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开滦集团为例,公司打造高层次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一块煤能生产出40多种产品。几年来,开滦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总投资21727万元,年创效益10943万元。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位于高新区的唐山开诚集团研制的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就颇具代表性。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此外,开元集团焊接机器人,通博科技公司的管道探伤机器人,天工数控公司的清洗机器人等,有的即将投产,有的已走出国门。以这些重点企业为依托,到2012年,唐山高新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专用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唐山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幅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和钢渣改性气淬处理关键技术”,脱硫效率达90%以上,使唐钢综合能耗和钢渣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矿井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唐山地区湿地生态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为南湖生态区和唐海生态区的建设与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我国类似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提供了示范与参考。